由政治正确的文学创作所引发的一点感想

淇书:

语焉不详:



膜一发早已看透世事退圈报平安的大佬。




Q:







近日所修专业课的导师在讲述中国文学史的时候谈及延安整风运动,并分析了在此思想指导下的第一部政治正确的文学作品。自该本小说现世,便立即被政治界奉为文学作品的楷模大加宣扬,此后溜须拍马之辈纷纷效仿,而原本呈现百家齐放之态的文学流派则是从中敏锐地探知了日后文学界的大势所趋,知晓文人已不复五四时期的启蒙地位,于是逐渐销声匿迹。 
















自此,文人学者畅所欲言,各发其声的时代便远去了。
















写作必须政治正确的观念或许已经成为历史,又或许还没有。只是原创文学尚且有过如此战战兢兢的年代,如今的同人创作因为基于原定的人物框架,则更显得桎梏重重。
















原创文学的压力主要来自外在的政界,同人文学的压力却是来自其自身所在的“圈”。
















小圈中,少数产粮者携一众忠心拥趸,圈划一方净土,占地为王,不容他人染指。








大圈中,纷争四起,动辄站队分营,宛如两军对峙,各方皆自诩正义,不愿相让,势要争个你死我活,高低对错。
















如此种种,虽非常态,却也并不是凭空臆想,胡言乱语。
















由于喜爱同一角色或同一人物配对而聚集起来的爱好者们,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创作出一干衍生作品。同时,随着拥有共同爱好的人数增多,通过某个平台为媒介,逐渐形成稳定的创作者-粉丝结构,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圈”的概念。
















在一个“圈”诞生的初期,其内部与人类的原初社会颇为类似,参与者较少,互相之间的联系稀薄,需要共同遵守的复杂规则也尚未诞生。
















只是这样的时期往往较为短暂,一旦粉丝追随结构初步形成,爱好者之间联系加强,便会对原本互不干涉的圈内情况造成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有好有坏,大多数可归于积极良好,此类情况暂且按下不谈,而仅仅在后文讨论某些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的特殊状况。
















联系的加强与交流的深入可能会使得爱好者们日渐发现彼此间观念的背离,例如对角色的理解,对作品风格的偏好,以及表达对角色喜爱的方式。
















自古以来,党同伐异一直是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圈”的差异化逐渐显现,爱好者们开始寻找更为同质化的群体,并从而分化出理念不同的各类阵营。这些阵营有大有小,其中人数占据优势,活动时间较长,影响力较大的次级群体,它们所坚持的“理念”因为支持者众多,极有可能压倒其他的阵营,被认可为该圈中创作所必需遵守的“政治正确”。而其他处于弱势的阵营,或是因为害怕被指责而不敢发声,造成沉默的螺旋越来越大,永远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或是与主流观点针锋相对,你来我往,引得狼烟四起。
















简言之,次级群体间的互动冲突便是导致上文所述两种情境发生的原因。
















事实上,若是群体间的争端以和平的文论形式表现出来,不仅不因制止,反倒应该提倡。然而现实状况总不及理想美好,友善提出修改建议的评论少有,发泄不满的指责却十分常见。网络上的恶意总比现实中纯粹许多只因为隔着一张屏幕,利用言语伤害他人便不再需要承担责任,更无需担心对方对你暴力相向。早年角色性格偏差为攻击作者之利刃,而今侮辱角色则成了所向无敌的火炮,帽子越扣越大,可能也是时代的进步。
















笔者阅历不多,却也曾目睹远超一掌之数的作者因此而封笔。在某些规则已经稳定成型的情况下,与主流偏离的行为往往会被视为异端,受到那些难以接受其他不同观点的阵营的攻击。而一旦攻击开始,某些偏听偏信的从众行为必然无法杜绝,因此对于作品的有色眼镜便永远无法摘去。世人常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那么写作者的罪恶由于其势单力薄,人微言轻,也就成了板上钉钉之事。
















上文赘述许多,却并非因为笔者心生同情,试图指责那些批评作者之人。因为既然本文所持观点乃创作自由,自然也不会忘记——评论自由也应当被尊重。
















限于同人文学的二次创作性质,理念的差异化显得尤为明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个人独享的评判标准。笔者不欲对此评判标准妄加置喙,只抒发对其外化形式——评论抑或攻击的相关见解。
















就我个人来看,表达对文章建议或想法的理想方式是与作者直接沟通,平等交流。于另外的公共场合横加指责虽也属于个人自由无可厚非,但此类行为仍有极大可能被原作者所知晓(巧合或有人告知),从而引起纠纷。
















毕竟,比起亮亮堂堂的关于文章的讨论,明知自己被人暗中贬斥却因对方不曾指名道姓而无法反驳,作者不免会因此感到无力所施的憋屈。心性坚韧者可坦然无视,但世上总不乏敏感易伤之人,一时愁思纷杂,于是弃笔删文,又或者愤恨难平,引发持续不断的骂战。
















相反,如果能够友善地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作者往往更有可能接受并改正。
















行文至此,怕是有读者不禁莞尔,嗤笑此文不过陈词滥调,老生常谈。
















只是细细想来,此番道理虽然简单浅显人人皆懂,可落于实际行动之时,却是百般艰难万般难做,实乃人间憾事。 
















言尽于此。
























附:








笔者为人肤浅,本应专心学业以修德性,然思及校歌所云“学术自由,思想独立”,不免心神激荡,满腔热血欲发之,遂作此文为砖,以待珠玉。
















言辞浅薄,多有不足,还望诸位海涵。








-------------------------------------------------------------------------------------








此文因我下笔随心所欲因而显得泛泛而谈,恐怕通篇读完也不知所云,所以在此稍作总结。
















倡理智评论冷静建议,不倡戾气指责肆意谩骂。








倡堂堂正正交流讨论,不倡背后讥讽暗地阴损。








呼朋唤友群起而攻之,以致一派乌烟瘴气的行为,则更是能避则避。
















不过以上仅为建议,毕竟行事做人还看自己。













评论
热度 ( 126 )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临 | Powered by LOFTER